我從Ubuntu 6.04開始用,剛開始有很多地方不了解,像是filesystem、partition或是directory的概念。以前用最多的是Mac OS,雖然同樣是UNIX,但因為安裝時系統都會幫我處理好,所以沒有多研究。
我本身對Windows系統其實並不是很熟,第一次用就把我搞得暈頭轉向,後來索性就不用電腦,一直到後來接觸Mac才好一些。Mac是挺直覺的操作,特別是在XP同期時。跟Windows相比,Linux系統是需要多了解些電腦如何運作的概念,因為很多設定並不是通用的,如果考量到後續的升級或是備份,Linux如果在一開始的系統規劃處理好,會比Mac還有Windows方便。但如果排斥去了解Linux的系統概念,那一定會覺得Linux比Mac還有Windows更難操作。
一開始也沒想到會了解這麼多關於Linux的事,但碰到了問題就慢慢處理,基本的command line我想對於想要以Linux為主系統的人是完全避免不了的。Ubuntu能做的也不過就是將許多命令的指令調節成能以圖形去完成。
Linux
Linux的歷史就不多詳談。該系統是基於GPL授權下的開放軟體,最早的Linux只有命令指令,後來經過不同團體的包裝,因此有了不同的Linux Distribution。Ubuntu只是Linux的其中一個分支。Linux主要分支常見的有Redhat系、SuSE系還有Debian系等。每個系主要是使用軟體時將原始碼用不同包裝封成,如Ubuntu為Debina系,可以與大多Debian系如Debian Linux共用.deb檔。Redhat系用的是.rpm。每個系都有許多分支,而還有些Linux不是在主流的系別內,因此自己有獨立的包裝方式。所有的Linux分支加起來不下百個。對於Ubuntu使用者來說,一般若是要安裝軟體,若不是安裝.deb,便是從原始碼tar.gz來編譯,而原始碼便可以讓所有的Linux系統分支自行編譯。更多時間Ubuntu可以直接從資料庫(Ubuntu software center),或是直接由命令指令到伺服器下載。
安裝規劃
開始安裝Ubuntu前,我指的是直接在硬碟分割出空間給Ubuntu (或是其他Linux分支,概念是一樣的) 安裝,有幾件事一定要先知道。Ubuntu的系統架構 (directory structure) 明確,”而且”,可以將特定的系統分裝於不同的分割區 (partition) 。以Windows為例,系統檔只能安裝於一個分割區,個人資料若是不分割便在同一區,分割便可存在另一區 (不過記得好像預設要是存檔也都是放在跟系統檔案同一個分割)。Mac的狀況也是這樣,系統檔案也都是在同一區,就算是有分割出其他分區,預設下載的檔案也都是在系統檔。Linux的狀況稍微不同,若是依照預設的方式安裝,不分割,那麼個人資料還有系統檔也都是在同一區。但是Linux可以自己規劃出一個特定的分割給個人資料儲存 (叫 /home),若是這個區有正確規劃出來,那麼預設下載檔案或是使用時便只存到這一區,系統檔在另一個分區。
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,要是系統有毀損時,你的檔案仍可以保存,就算沒有備份,檔案也不會不見 (當然前提是不能硬碟毀損)。除了個人資料外,還有許多區可以分出來。下面是基本的系統架購。
/root每個directory都可以根據個人需要自由劃分,若是沒有劃分,那麼所有的檔案便都是存在以/root所劃分的分割之下,/root是整個系統檔案的最高位。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,一個硬碟只要劃出/root、/boot、/home還有SWAP便夠了。/root是一定要有的分割,/boot則是掌管開機到進入系統前的處理,通常是放在硬體實體位置最前面的地方會提高進入系統的速度,/home是存放個人資料的地方,而SWAP則是將硬碟用來做為如RAM隨存的空間。SWAP並不是directory的一種,早期因為RAM的價格過高,所以用SWAP來做為隨存的空間,現今的記憶體配製一般都足夠一般處理,所以SWAP的重要性也稍微下降,但是如果有將電腦進入休眠或是待機的動作,SWAP一定要規劃出來,否則無法使用。
/boot
/bin
/dev
/etc
/usr
/var
/home
/Desktop
/Documents
/Music
/Pictures
/Videos
/Downloads.
.
.
初次安裝 (fresh installation)
安裝前先到BIOS把boot優先順序調成你要安裝的來源,CD或是USB。
1. 進到安裝來源的選單之後,選擇安裝,Install Ubuntu
2. 你可以選擇是不是要在安裝途中同時透過網路更新 (安裝速度會變慢,這也可以等到安裝安成之後再做)。還可以選擇是不是要選擇第三方軟體也同時安裝,這是因為礙於GPL授權的關係,Ubuntu不可以把這放在預設的安裝項目裡,這個選擇只是Ubuntu聲明尊重第三方軟體授權的一個方式而已,可以安裝。
3-1. 如果是選擇清除自動安裝的話,那麼所有的directory都會被裝在同一個分割,這對於未來升級或是備份會不太方便,不建議。
3.2. 選擇手動安裝。對於未來升級會比較方便。建議。
4. 假設你的硬碟是完全清空的,建立分割表,New partition table。若是沒有清空就要有未使用的空間以供規劃,若是已使用且有未使用空間便不用建立分割表,直接加入新分割,如下個步驟。
5. 分割表建立之後,加入新的分割區。
6. 第一個分割區,將/boot放在硬碟實體位置的最前面,這樣開機便可以搜尋到。可使用主要分區,大小為128MB至256MB即可。若是只有安裝Ubuntu單一作業系統在這硬碟,128MB便夠了,位置在前面,建議用ext2的系統檔案,因為不需要日誌紀錄,最後記得一定要選上掛載位置,也就是標明directory要使用在何處,這裡是/boot。
7. 接著建立下一個分割。
8. 下一個分割是/root。/root是很重要的分割,若是/boot沒有單一分出來,那麼/root分出來時/boot也會掛載在/root的分割之下,要是/root沒有分,或是分的大小或是細節有問題,那麼將來系統運作起來就會很麻煩了。對於個人使用的電腦來說,如果接著/home會被分割出來,那麼/root的大小大約是6G-15GB便足夠了。不會使用太多軟體,純文書導向的話,6GB便足夠。若是喜歡嘗試很多軟體,遊戲,或是錄音,影片編輯,可以分大一點。我個人是分到20GB,用了三年多,安裝很多軟體,但/root從來就沒用超過10GB,因此15GB足矣。此分割也是用主要分割或是邏輯分割都可以,我個人傾向在這一區使用主要分割,大小在6-15GB,位置接在/boot分區之後,所以按照分割表目前的排列,選beginning (這樣就是接在/boot之後),系統檔案,建議用有日誌式的,這樣要是系統出現錯誤,像是強制關機時修復才快,各種格式都有人推薦,我個人傾向Ubuntu建議的ext4。最後記得掛載在/這就是/root的縮寫。
9. 接著規劃SWAP。
10. SWAP是早期RAM不足下的產物,其作用就有如記憶體一樣做隨機儲存。近年來因為記憶體價格降低,且記憶體普遍都很大,因此SWAP的規劃顯得沒那麼重要。若是有休眠或是待機的需求,SWAP的大小至少要記憶體1.5倍大才能保證動作。而SWAP的實體位置說法眾說紛云,以我個人而言,由於我的記憶體夠大,3GB,我很少有需要用到SWAP來輔助RAM的現象,因此我將SWAP放在硬碟實體位置的最後面,主要分割或是邏輯分割階可,選SWAP分區,不需要掛載。
11. 建立/home分割。
12. /home是一般儲存個人資料的地方。這邊的資料並不包含pop3或是smtp收email的資料或是個人架設網站的資料。若是有這需求便需要再從/root裡找出需要分割的directory做獨立分割,可以參考"鳥哥的私房菜",內容是鳥哥公開放在網站上給所有人參閱,裡面可以找到詳細解釋各個directory的作用以方便硬碟規劃。做完/boot、/root還有SWAP的分割之後,若無多系統的規劃,剩下的空間就可以都給/home了。主要分割或是邏輯分割階可,位置接在/root之後或是SWAP之前,系統檔案我選擇與/root相同的ext4。最後記得掛載在/home。
13. 若是有雙系統的需求,或是想保留一些空間以供未來規劃,可以繼續再加一個分割。
14. 選擇未使用空間,以供之後使用。
15. 確認無誤之後便可進行。檢查若是沒有掛載記得再回去裡面掛載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